你好,欢迎访问西部智库网站!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要闻
余斌: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暂无作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挑战,中国共产党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其中,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等,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国理政、引领经济发展的思想精髓和行动指南。


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


    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是引领中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顶层设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发展理念科学分析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明确提出了关系发展全局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创新”着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依靠创新培养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协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依靠协调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促进持续健康发展;“绿色”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依靠绿色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开放”着力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依靠开放完善战略布局,拓展发展新空间;“共享”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依靠共享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新发展理念围绕动力与效率、平衡与协调、生态与环境、国内与国外、共享与民生,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开出解决问题的良方,指明了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科学路径。


    新发展理念突出发展的创新性,通过创新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人力资本含量,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换;突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城乡协调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突出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突出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发展理念着眼发展全局,把握发展大势,吸纳人类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回答了政府与市场、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等多重关系,开辟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投资贸易不振,金融市场动荡,收入差距扩大,民粹主义思潮抬头。新发展理念提出创新发展方式、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包容性发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全球经济摆脱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了中国方案。


二、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持续壮大,居民消费升级呈现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的态势。在国内传统需求收缩和外部需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的供求矛盾转变为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数量过剩和品质不高并存,传统、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多,新型、中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集中在供给侧,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为此,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把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把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通过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低效配置;通过调整各类扭曲性政策和制度安排,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化解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和债务快速积累,并没有从根本上促使全球经济真正走出危机,这就需要认真思考传统凯恩斯主义和需求管理政策存在的缺陷。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保持总需求的适度扩张,既可以稳定市场预期,也可以为结构改革创造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


三、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至新世纪初,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构筑了政府和市场各展所长、各彰其力的宏观管理体系。但也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2013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市场作用认识的新飞跃,在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方面取得的新突破,也为深化改革开放开辟了新思路、新途径。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在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是在保护产权、维护和促进公平竞争、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加强社会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利于解决改革开放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政府越位、错位、缺位问题,有利于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加快形成有效政府加有效市场、二者共生互补的全新发展格局,在更大程度上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新台阶。


    为建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和机制,近年来中国政府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2013年以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坚持依法履职,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廉洁履职,以减权限权、创新监管等举措减少寻租空间,铲除滋生腐败土壤。坚持勤勉履职,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四、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注重让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地惠及全体人民,把经济发展目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联。198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实际上是以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再到比较富裕的台阶式提高作为重要标志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同时强调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同步”的要求,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中一直把稳定就业、防止通货膨胀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稳增长,核心是稳定就业;防通胀,核心是减轻物价波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进一步提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想说...

共有0条评论

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蜀ICP备15031864号-1

电话: 028-86522226 86522335 028-86523009

传真:028-86522226

电子邮箱:kjxc86522226@163.com

技术支持:明腾-西部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