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世界新一轮竞争, 各国为夺取经济制高点 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迅速地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发 展、智力资源、市场占有率、科研能力等方向上, 如争相发展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 并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中国把“国家经济发展指标的实现、国际竞争 能力的提高、发展进程中主要瓶颈的突破、人民生 活质量的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等 5 大方 面的全面实现, 寄希望于中国科学技术实力的支持和带动。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 必须从根本上依靠科技, 特别是高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即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科技创新不仅是一种意念、思想和精神, 更是科技进步的基本方式, 是新 世纪推动经济发展、生产飞跃的主要动力, 创新旨 在科技领域中走前人、世人没有走过的路, 是一种 全新的思维闪光点, 并沿其以全新的方式探索全新 的技术立足点。科技创新的核心是科技思维的创 新, 要促使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关键在于科技思维 的创新, 更关键的是发展教育, 特别是终身教育。
可持续发展系统主要是由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子系统组 成[1], 下面就从此三个子系统论述科技进步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
1 科技进步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 本观点, 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 江泽民又进一步发展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灵魂是创新。”下列公式可以形象地表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生产力= 科学技术 ×(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组织方式[2]生产力=(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3]上我们可以说, 科学技术具有“乘数效应”,它放大了生产力的各个要素, 高新技术是经济增长 的倍增器。科技进步创新越快, 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也就越明显。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 泉; 而且, 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中的两方面(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 的作用, 打破了生产力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从而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4]。因此,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1]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用柯布 - 道 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综合要素生产率(TFP)来进行 估算。
对工业化国家的许多研究发现,综合要素生 产率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源泉。1991 年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技术进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仅为 14.3%, 而发达国家的科研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早已取代了资本和劳动,上升为首要位置, 达到 60- 90% [5] 。日本从 50 年代- 80 年代, 经济的增长业绩很好, 主要是因为既有高投入, 又注重了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功。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的估计, 日本经济的增长有 60%是靠科技进步形成的, 特别是进入 60 年代末期以来, 科技进步所占比重愈来愈大, 有的年 份竟接近 90%。美国从 80 年代起, 就对技术进步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到 90 年代结出了累累硕果。从1992 年- 1998 年美国连续 7 年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增长, 且平均增长率达 3.8%以上。韩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很快, 与它重视科技进步和教育有关。韩国 1996 年的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支出占 GDP 的份 额为 3%, 并计划将这比例扩大到 5%, 几乎高于所 有的发达国家。而我国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例一直徘徊在 0.65%左右, 1993 年下降 到 0.57% , 1994 年滑落到 0.47%, 1995 年和 1996年略微回升到 0.49%, 只及韩国的 1/6, 直接或间接 导致了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增大[1, 6] 。同时, 科学技术进步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动因, 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 必要条件。科学技术进步能够使产业结构软化, 改造原有产业部门, 促进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 成, 进而使产业结构高级化[7]。
2 科学技术进步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 本保证科学技术进步创新不仅可为人类发现和利用 新的资源、能源, 而且还可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有: ①综合开发矿产资源, 即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②重视二次资源、能源开发, 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 即对生产、生 活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余热进行回收和利用; ③节约资源、能源的技术; 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 开发利用技术; ⑤资源、能源的替代技术等。[ 1, 5]科学技术进步创新是改善生态的关键环节。科学技术在认识环境污染方面已经作出了重大贡献,人们将环境问题提高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又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废弃物的末端治理到对生产的全过程控制, 在对环境问题的不同认识发展时期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 清洁生产、绿色制造业、绿色化学则是在对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先进科学技术。清洁生产的准则要求人们改变对工业生产的概念, 树立对环境负责的态度, 并不断地开发新技术, 其实质是一种物耗与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规划、行动与管理, 是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所应用的一种整体性的预防性的环境保护策略。绿色制造业、即再制造业, 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的制造业。
再制造业已受到广泛的重视, 但在推行过程中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正说明需要大力推行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 继而加快绿色制造业的推行过程, 绿色化学则是一种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来设计、生产化学品的最新科技成果, 它通过化学原理的正确应用, 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合成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它是在物质的分子水平进行的污染预防, 对全球环境保护必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8]。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给人类造福, 另一方面却给人类带来了众多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灾难, 而这些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创新[9]。
3 科学技术进步创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革命”。科学是真理, 它传 播科学精神、方法和作风,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进步, 会引起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和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创新由于其所蕴涵的 世界观价值、科学精神、伦理学规范等而以多种方 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是促使社会变迁的重要力 量,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些带根本性的变化, 几乎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而发生的。科学的自然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自然科学的本质是唯物的, 它的每项重大成就都是对宏观世界真实的逼近, 自然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辨证的, 每项真正 的突破, 都会燃起哲学的理性光芒, 都不可避免的 冲击和改变陈旧的社会观念, 从而建立起新的科学观念, 并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自然科学的 进步创新是社会道德观念的不断拓展与升华的必 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社会 和人本身的本质认识, 从而扩大了人们的道德视 野, 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10], 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 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真正唤起全社会科教兴国的意识和责任, 让全体人民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 增强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11] 。
科技进步创新是促进人类文化繁荣的有效通道, 文化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 最外层的物质文化; 中间层的制度文化; 最内层的观念文化。这三个层次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文化结构。科学技术从文化结构的最外层逐步渗透到最内层, 有利地影响了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在机制。
4 中国科技进步建设的现状和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 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威 震寰球 ; 1970- 1997 年 , 我国发射了 40 多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 拥有自主产权的 CDMA系统,“神舟”载人实验飞船的发射成功等等一大批以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众多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但我们仍要清晰的看到, 中国的科技总体水平比较低, 有待进一步的 发展和提高, 实现跨越式发展。
4.1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科技整体水平较低: 首先, 依靠科技进步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不足, 表现在: ①从整 体技术水平上看, 落后世界先进水平 20- 30 年; ②污染控制、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技术还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和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 ③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少; 其次, 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不足, 科技人才大量流失, 人才结构不合理, 教育方式及内 容落后等原因造成了中国企业缺乏更多合格的工 程师与信息技术人才; 第三, 科技产出能力较弱; 第四, 技术引进有余而消化吸收不足, 目前国内仍存 在着重引进、轻开发、重新建、轻改造等现象; 第五,科研经费投入量不足, 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4.2 加强科技进步创新的对策 基于我们对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对我国科技创新现状的认识, 我们必须走一条 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创新之路, 迎头赶上, 后发 先至, 就必须: 建立系统的科学技术创新理论体系 和机制, 尤其要注意企业的创新体系的建立; 实施 “技术跨越”发展策略, 超前布局密切跟踪, 实施“跨 越式发展”; 制定有利于科技进步创新的政策、方 针、具体措施, 如: 以产业技术升级和关键技术为龙头, 调整科技力量的组织方式; 拓宽筹资渠道, 解决科技投入不足问题;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际相关规则的制定和实施;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以及组织对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 包括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技术; 等等。
当前, 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浪潮, 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在向我国提出新的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我们要利用世界经济信息化、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机会,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我们要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加速信息化进程, 从较高的起点开始, 实现跨越式发展。
5 结 论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目标, 而科技进步创新则是 保证。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 必须以社 会与自然的和谐为发展目标, 以经济、社会与环境 之间的协调为发展途径,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银行《98/99 世界发展报告》专门以“知识与发展”为题强调了“知识对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所做的一切事物都依赖于知识”,而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提高起其利用知识的能力的必要性来说, 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整体水平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匡跃辉.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J].系统辨证学报, 2001,3( 9) : 68- 72.
[2]刘思华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97: 442- 462.
[3]许为民.自然辩证法新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67- 90.
[4]辛宏飞,郭文华.科学技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0 ,15( 2) :66- 69.
[5] 张坤民,王 灿.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能力建设: 现状与对策[J].环境保护, 2001( 11) : 33- 35.
[6]黄中文.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 科技论坛, 2000( 3) : 41- 424.
[7]袁振龙,陈英涛.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13) 2: 77- 80.
[8]钱 易.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和工程教育 [J].工科物理 , 1998( 6) : 1- 6.
[9]王信领,王孔秀,王希荣.可持续发展概念[M].济南:山东人 民出版社, 2000.
[10]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11]张明杰.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学习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J].理论学刊,2001,3( 103) : 19- 21.
作者:侯绍刚